在贵阳云岩区的文笔街,历史与现代生活交织在一起。这条仅百来米长的小街,一头连着电台街,一头连着文明路,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静立其间,文艺小店和手工艺品店点缀两旁,既有红色记忆,又有市井烟火气。而在巷子深处的一栋老式居民楼里,藏着一家特别的咖啡馆——“福禄咖啡”。
推开咖啡馆的木门,仿佛走进了一户老贵阳人家。旧式木制的门框与窗户,横梁和砖墙都保留着岁月的痕迹。夏日午后,小雨淅沥,暖黄的灯光从店里透出,老板添添站在吧台前专注地冲着手冲咖啡,香气在潮湿的空气里缓缓飘散。
店主是一对来自安顺90后夫妻——阿G和添添。两人曾在咖啡行业做了多年学徒,2023年决定在这条老街开一家自己的店。
“这里原本是一家单位的职工宿舍,住的很多是老年人,但我们就是喜欢这种闹中取静的感觉。”阿G说。他们没有大改老房子的结构,只是用软装让空间更符合咖啡馆的氛围——屋子原本的模样还在,但墙上挂着手绘的画作,窗台上摆着绿植和陶瓷杯。“社区咖啡馆的核心是情感连接。”阿G说,他们的客人大多是老主顾,有人早上买菜回来顺路买一杯,有人下班后习惯在这儿坐一会儿。渐渐地,熟客变成了朋友,甚至成了贵阳的“民间导游”。有外地游客来咖啡馆打卡,老顾客还会热情推荐必打卡的店铺。
展开剩余70%文笔街的历史底蕴也让咖啡馆多了份独特气质。阿G刚搬来时才知道,这里是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,附近还有不少贵阳历史老建筑。于是,他开始研究这条街的故事,将这些往事融入咖啡体验中,让文笔街的历史印记成为游客难以忘怀的记忆。
咖啡店店名“福禄”取自传统吉祥寓意,而他们的特调咖啡也带着贵州特色——比如去年夏天的爆款单品“毛辣果”,特意用本地小番茄的酸甜搭配咖啡的果香,成了游客到店必点的“贵阳味道”。
随着贵阳文旅的升温,文笔街逐渐被更多游客发现,福禄咖啡的客人也从街坊邻居扩展到天南海北的旅行者。但阿G和添添依然坚持社区店的定位,咖啡定价亲民,每两三个月推出一款新品,主打浅烘焙的酸甜口感,迎合年轻人的喜好。
“我希望这家店能成为顾客人生某个阶段的‘锚点’。”阿G说,“比如现在常来的小朋友,等他高考完再来喝咖啡时,可能会想起小时候在这儿的日子,那就很酷了!”
在文笔街的老房子里,福禄咖啡像一座桥梁,连接着老贵阳的烟火气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。这里不只是一家咖啡馆,更像是一个让本地人和外地人都能感受贵阳温度的小天地。
记者手记
在老街的褶皱里 触摸城市的温度
走进文笔街的那一刻,仿佛打开了贵阳的另一面。这条不起眼的百米小街像一本摊开的书,页角微微卷起,记录着岁月的痕迹。
往巷子深处走去,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的砖墙沉默不语,文艺小店的玻璃窗映照着行人的身影,学校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不时传来,而“福禄咖啡”就藏在这条街的某个褶皱里,不张扬却十分引人注目,却让人无法忽视。
推开那扇老式木门,扑面而来的是咖啡香与时光交织的气息。店主阿G和添添讲述着与咖啡结缘的故事,又在这栋老居民楼里安家落户,如何与街坊从陌生到熟稔。
听着他们的故事,让人突然明白,社区咖啡馆的魅力不在于精致的装潢或高超的拉花技术,而在于它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——对于附近的居民而言。就像巷口的杂货铺、街角的早餐店一样不可或缺。
在采访中,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:阿G说到,店里常有老顾客主动为外地游客当导游。这种自发的热情,折射出咖啡馆已经超越了商业空间的意义,成为了情感连接的纽带。阿G说他们特意研究文笔街的历史,将地方故事融入咖啡体验,这让大家看到年轻创业者对城市文脉的珍视。当“毛辣果”特调咖啡用小番茄的酸甜唤醒味蕾时,喝下的不只是一杯饮品,更是一份地道的贵阳记忆。
最打动人的,是阿G关于“锚点”的那段话。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,很需要这样稳定的存在——它可能是一家咖啡馆、一棵老树、一个报亭,记录着个人与城市共同成长的轨迹。文笔街的老房子会继续老去,但因为有这样的空间,记忆得以安放,情感有了归宿。
离开时,细雨依旧。雨滴淅淅沥沥洒在文笔街的青石板上,福禄咖啡的灯光依然温暖。让人突然理解了城市更新的真谛:不是推倒重来,而是在新旧交融中,保留那些让人心安的温度。这样的地方,才是城市真正的灵魂所在。
来源 |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
发布于:北京市九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